《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

一、政策解读原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商务发展“…

一、政策解读原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1月

目    录

第一篇  奋力开启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

第一章  发展基础……………………………………………(7)

第一节  发展成就 ……………………………………… (7)

第二节  存在问题…………………………………………(8)

第三节  面临形势…………………………………………(9)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

第二篇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畅通国内大循环…………(13)

第三章  全面促进消费 ……………………………………(13)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13)

第二节   激发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14)

第三节   创新发展四大消费经济形态…………………(17)

第四节   完善消费空间布局……………………………(19)

第五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21)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 …………………………(22)

第一节  推动传统商业创新发展 ………………………(23)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25)

第三节  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26)

第四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 ………………………(28)

第三篇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9)

第五章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29)

第一节  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 …………………………(30)

第二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32)

第三节  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33)

第四节  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35)

第五节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36)

第六章  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37)

第一节  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 …………………(37)

第二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38)

第七章  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38)

第一节  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 ……………(38)

第二节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39)

第三节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40)

第四节  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40)

第四篇  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41)

第八章  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 …………………………(41)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 ……………(41)

第二节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 ……(45)

第三节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46)

第九章  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 …………………………(47)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 …………………………(47)

第二节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商务发展 …………………(49)

第十章  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 …………………………(49)

第一节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49)

第二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50)

第三节  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50)

第五篇  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51)

第十一章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51)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保障 …………………………………(51)

第一节  加强政策保障 …………………………………(52)

第二节  加强项目保障 …………………………………(52)

第三节  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52)

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 …………………………………(53)

第五节  加强风险防控 …………………………………(53)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3)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 …………………………………(54)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商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奋力开启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商务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商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型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市外贸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7.1%,外贸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对外投资合作有序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数量超过往年总和。

消费拉动作用巩固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消费平台提档升级,解放碑步行街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消费升级势头强劲,传统消费提质转型,新兴消费方兴未艾,夜间经济发展亮点纷呈。消费扶贫有力有效,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内贸流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商品年销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1.5%。会展业提质升级,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重庆,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提档升级为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到25.7%;餐饮住宿业蓬勃发展,营业额年均增速达到11.7%。

商务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改革成效显著。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内贸流通产业发展痛点堵点问题不断破解。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市场准入规则更加公平。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商务领域诚信体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取得实效,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困难和不足。商务经济总量有待增加,综合实力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商务经济结构和质量不够优化,外贸中进口占比不高,一般贸易发展不充分,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实际利用外资后劲不足,消费引擎作用仍需加强,各区域商务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商务主体有待壮大,行业领军企业数量不多,市场主体活力需更大程度激发。国内国际贸易流通水平不够高,流通效率较低,流通成本较高。商务领域创新能力不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系列制约因素。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然是长期趋势。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商务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商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机遇期。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为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商务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从重庆自身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重庆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了市场预期、消费预期。同时,我市商务产业发展能级还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必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动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商务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商务国际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推动重庆商务事业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在商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转换商务发展动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持续增强商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谋划和推进,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商务大融合大发展理念,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内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双向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商务服务民生能力持续强化,集聚国际资源要素能力大幅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0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9000亿元,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彰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1  “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国内贸易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787.2 15500 预期性
2 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 36.2 40 预期性
3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30341 38000 预期性
4 餐饮住宿业营业额 亿元 1850.5 2500 预期性
5 商业增加值 亿元 2808.7 3500 预期性
6 网络零售额 亿元 1350.5 2000 预期性
7 百亿元级大市场 15 20 预期性
开放型经济 1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6513.4 9000 预期性
2 服务进出口总额 亿元 675.3 1000 预期性
3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2.7 >【500】 预期性
4 外商直接投资(FDI) 亿美元 21 【135】 预期性
5 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量 296 330 预期性
备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创新驱动、创造需求,实施品质提升、数字赋能、绿色健康、市场细分、国际拓展、场景优化、流通顺畅、普惠共享等“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健全现代内贸流通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第三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国际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引导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发展国际消费服务,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名城,完善国际购物平台体系,集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利用时尚活动引领购物潮流,成为极具国际品质、凸显重庆特色的时尚传播地。加快建设国际美食名城,打造国际美食载体,提升“重庆火锅”“渝菜”“重庆小面”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特色美食,推动美食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提升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展会的影响力,同时培育引进国际性品牌展会活动,全面提高会展产业能级,促进会展经济高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升“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特色文旅品牌和业态,升级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增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吸引力。

第二节  激发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

转型升级商品消费。着力提升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品质,丰富消费品品类,推动扩大基本消费。引进中高端消费名品,集聚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首牌经济”“首秀经济”,打造国际品牌首选地,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加速家电、家具、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向绿色智能、时尚品质转变,适应方便快捷、舒适体验的生活需求。加大“渝货精品”推广力度,传承振兴重庆老字号,促进本地消费品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增加特色地方产品供给。提质发展跨境消费,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发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合理规划布局离境退税定点商店和进口商品市内免税店,建设离境退税示范街,打造“世界超市”。

优化发展特色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围绕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等旅游资源,突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等文化特色,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特色文旅消费发展。开发沿江、沿山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项目,完善城市体育配套设施,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和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提升特色体育消费。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等医疗服务,加快建设康养基地,培育气候康养、温泉康养等产业,满足健康消费需求。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提供多形式、多类别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多层次教育消费需求。推动家政养老、美容美发、人像摄影、家电维修、洗染沐浴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支持生活服务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有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数字化消费,培育电子竞技、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产业,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打造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推广“云逛街”“云旅游”“云展览”等新模式。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提倡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加大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新能源产品等消费品生产力度,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等商业网点开设绿色消费品专柜、专区,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提供绿色消费空间。倡导商家和消费者使用简化包装、绿色包装,逐步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效率。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强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打造集合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美容美发、家政维修、文化娱乐等功能的乡镇商贸中心,培育发展商贸强镇。布局完善村级生活消费服务综合网点和新型便利店,提供生活必需品、日常缴费、初(末)端物流汇集(分送)等服务。引导城市消费下乡,支持连锁超市、便利店、品牌商店进驻乡镇,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乡镇拓展,提升农村市场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家电、家具、汽车、建材等耐用消费品下乡,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深入发展细分消费。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提升细分消费领域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定制消费,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着力发展美丽消费,丰富美容化妆等美丽产品品类和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美丽消费体验。加大针对老年人、身心障碍人士等特殊消费者群体的产品供给,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第三节  创新发展四大消费经济形态

点亮高人气夜间经济。以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为重点建设夜间经济核心区,依托“不夜重庆”地标、城市核心商圈和特色夜市街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开展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培育业态多元、错位发展的夜间消费场所。繁荣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夜生活业态,创新夜间服务方式,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深度挖掘“不夜重庆”品牌,导入国际化、智能化元素,持续打造“不夜重庆生活节”,擦亮“两江游”等夜间经济名片,构建起促进夜间消费、彰显城市魅力的“不夜重庆”IP。

专栏2  特色夜市街区项目

长嘉汇滨江消费带(南滨路、北滨路、九滨路、长滨路)、黔江伴山国际夜市、渝中较场口夜市、大渡口中交丽景时光夜市、北碚滨江夜间经济带、江北不夜九街、江北三洞桥风情街、渝北嘉州活力夜街区、巴南万达金街夜市、大学城熙街、长寿菩提古镇夜市街区、江津双福食尚汇、永川协信里夜市街区、南川名润河滨夜市、铜梁龙城天街夜间经济项目、璧山南门唐城夜市街区、潼南巴蜀夜宴24小时项目、荣昌昌州故里夜经济集聚区、梁平乾街夜市、武隆新天地夜间经济区、丰都皇都庙会夜市、忠县忠州购物公园夜间经济集聚区、垫江红星夜猫街、奉节夔门印像夜市、秀山朝阳街夜市等。

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围绕购物休闲、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搭建各类资源要素的流转平台,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消费产业融合集聚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发展。鼓励各领域平台强化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信息实时交互,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平台企业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转型升级,多业态、多功能、多业务融合发展,探索交易模式和规则创新,形成协同产业、集成服务的平台经济生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培育壮大“共享经济”。建设细分领域特色鲜明的共享经济平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发展共享闲置商品、共享餐厅、共享住房、共享汽车等生活服务共享,灵活发展共享用工、共享办公场所、共享信息资源等生产服务共享。积极探索应用远程控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共享服务管理,提升共享服务水平。鼓励平台企业推行信用免押金、后付费等共享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便捷度。

积极拓展“体验经济”。引导打造社交化、情景化和主题化消费场景,融合购物、艺术展示、体育娱乐、交流互动等多种元素,营造具有舒适、精致、趣味、潮流等体验感的消费场所,发展参与式、体验式消费业态。鼓励线上企业建设线下消费体验中心,推动线上购买与线下真实体验融合发展。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创新发展游戏体验、旅游体验、文化体验、艺术体验等沉浸式体验消费业态。促进农业与体验消费融合,发展采摘休闲、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等休闲消费体验业态。推动制造业与体验消费融合,发展体验式作坊、工厂体验等,完善工业体验经济产业链。

第四节  完善消费空间布局

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国际性消费集聚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商圈,集聚发展高端消费。统筹中央商务区和长嘉汇大景区规划建设,促进解放碑、江北嘴、南滨路(弹子石)互联互通,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着力集聚国际消费品牌、国际消费业态,优化完善商业商务、国际交往等功能。高水平建设寸滩国际新城,推动“一港三区”协调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城市形态展示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

引导城市商圈错位发展。分类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商圈改造提升、环境优化,建设国际化、综合性购物地标,带动形成一批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的高品质市级城市核心商圈。依托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文化等,推动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各具地方特色、规模适度的区县级城市商圈。加快推进万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等区重点城市商圈改造,全面提升消费空间和消费环境,扩大高品质消费供给,增强消费集聚辐射能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适度均衡布局城市新兴商圈,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以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重点,差异化升级打造一批商业文创名街和艺术商业街区。深度挖掘巴渝历史文化,恢复重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历史文化商业街(镇)。以地方美食、特色餐饮为主题,推动创建一批特色美食街区。

专栏3  消费空间建设专项

国际消费核心区。中央商务区:推动解放碑、江北嘴、南滨路(弹子石)三个片区联动发展。解放碑以提质发展商贸商务服务为重点,打造国际高端消费目的地;江北嘴着力构建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推动都市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南滨路(弹子石)依托滨江人文风景岸线,精心打造山水城市会客厅。寸滩国际新城:推动“一港三区”发展布局。邮轮母港片区,围绕窗口、贸易、旅游等功能,发展邮轮经济,突出国际交往、总部经济引领,带动“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形成集聚高端国际消费、国际商务、国际交往的核心功能区;保税经济区,依托丝路花街、“一带一路”商务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渝货精品及地标产品出口推广中心等载体,发展保税经济,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特色消费集聚的商务及产业配套功能区;金山片区,聚焦潮流消费、数字经济、文创产业、时尚总部企业集聚等功能,培育新消费业态,发展时尚经济,形成国际时尚消费聚集区;双溪河—东风船厂功能联动区,联动邮轮母港片区拓展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发挥长江岸线资源优势,推动片区产业迭代升级及战略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创新科技引领的智慧湾区和产城融合的生态示范区。

城市商圈。推进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九龙等核心商圈提质升级。改造提升大坪、九宫庙、缙云、两路空港、嘉州、龙洲湾等重点商圈,推进建设江南新城、西永、李家沱、礼嘉、金州、龙盛、陶家、蔡家等新兴商圈。中心城区外其他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各升级打造1个城市骨干商圈。

商业文创名街。黔江中央公园十字金街、渝中白象街、渝中鹅岭二厂、渝中化龙桥特色街区、大渡口重钢文创园、江北北仓文创街区、江北喵儿石文创园、沙坪坝特钢文创公园、九龙坡京渝文创园、九龙坡抗战兵工博物馆聚落、南岸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北碚朝阳文创大道、巴南道角机床配件一厂文创园、两江新区金山意库、永川三河汇碧文创街区、南川东街、綦江十字金街、万盛新经济产业园、荣昌夏布小镇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镇)。万州三元四方街区、黔江濯水古镇、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沙坪坝磁器口后街、南岸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弹子石历史文化街区、北碚金刚碑、渝北龙兴古镇、巴南丰盛古镇、江津白沙古镇、江津中山古镇、綦江东溪古镇、大足铁山镇、铜梁安居古城、潼南双江古镇、荣昌安陶小镇、荣昌万灵古镇、开州温泉历史街区、开州故城、忠县三峡留城·忠州老街、云阳云安古镇、巫山大昌古镇、巫山龙溪古镇、巫溪大宁古城、巫溪宁厂古镇、石柱西沱古镇、酉阳龚滩古镇、酉阳龙潭古镇、彭水郁山古镇等。

艺术商业街区(镇)。万州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解放碑艺术区、大渡口义渡古镇音乐小镇、九龙美术半岛、钓鱼嘴音乐半岛、广阳岛文化街区、永川国际欢乐主题街、铜梁龙文化演艺中心、潼南佛缘文创街、秀山微电影城等。

特色美食街区。万州北滨路、黔江三岔河休闲美食长廊、大渡口春晖美食街、九龙坡蟠龙荟、北碚三溪口美食街、永川长乐坊风情美食街、綦江老字号特色美食街、万盛国能奥特莱斯好吃街、荣昌濑溪河生态美食休闲长廊、开州滨湖美食街、梁平都梁美食街、武隆南滨路美食街、丰都南天湖美食街、忠县中博美食街、垫江明月生态风情街、云阳彩云梯步行街、巫山高唐特色美食街、秀山花灯美食街、彭水九黎城美食街区等。

提升消费空间配套功能。完善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消费集聚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丰富便捷通达线路。推进消费集聚区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城市公共停车智能服务系统。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消费场所光纤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规划完善消费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和便利化服务设施,推出多语种便民服务平台,推进国际化结算和货币兑换平台建设。

第五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撑。落实免税政策,提升离境退税服务。规范发展消费金融,推进消费金融产业链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入、创新金融产品,拓展移动支付使用范围,促进消费金融、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试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研究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改为商业用途的支持政策。

强化居民消费能力支撑。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扩大节假日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支撑。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换货。推广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

深化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内贸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贸流通体系。

第一节  推动传统商业创新发展

推动批发零售业转型。加快批发业转型发展,支持传统批发企业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促进产供销有效衔接。创新零售商业模式,加速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深入推进全渠道、复合式经营,发展“一站式购物”“商品+服务”等综合业态,推动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实体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改造提升。

加快餐饮住宿业升级。推动餐饮住宿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标,发展钻级酒家、绿色饭店、星级农家乐。鼓励传统餐饮住宿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渠道开拓市场,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延伸餐饮产业链条,推进原辅料基地、加工制作、物流配送、终端服务等餐饮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持续举办火锅节,开展渝菜品鉴,推广重庆美食。

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品牌展会,提升本地会议、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品质和规模,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市场化水平,发展专业化会展市场服务,鼓励会展服务企业开展展馆经营、展位搭建、传媒推广、线上营销等服务,延伸会展服务产业链。改造提升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推进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升配套服务功能。依托悦来会展城,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功能完备、主题鲜明的国际化会议场馆,提高重庆承接国际性、高能级会议的能力。适度建设区域性特色化会议场馆。到2025年,经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会展项目展览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证的会议数量达到17个。

专栏4  会展提升工程

会展产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科学会堂、黔江渝东南会展中心、涪陵会展中心、永川会展中心、綦江渝南会展城、垫江渝川东部会展中心等。

重点展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世界设计大会暨重庆国际设计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重庆国际创投大会、重庆英才大会、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等。

促进社区商业提质。丰富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加快建设城乡便民消费服务设施,构建功能齐备、优质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完善便利店、菜市场等城市社区商业网点,打造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加快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一店多能”。推进社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完善居民生活服务业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深化内贸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发音乐演艺、健身运动、温泉、邮轮等特色化、品质化消费产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资市场现代化发展。持续推进蚕桑丝绸业转型升级,加快蚕桑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快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用市场需求引导制造生产,畅通工业消费品流通渠道,增强市场供需对接能力。

专栏5  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长嘉汇大景区商文旅融合项目、万州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黔江小南海十三寨民俗康养示范村商旅融合项目、涪陵“816”小镇、大渡口万吨商旅融合总部基地、沙磁文化产业园项目、九龙坡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巴南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永川松溉古镇、南川山王坪旅游度假区、万盛黑山旅游休闲凉街、大足石刻文旅小镇、铜梁区西郊示范片、开州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梁平龙溪河商文旅融合项目、武隆羊角川江纤夫文化古镇、丰都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忠县三峡港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垫江卧龙巴盐康养小镇、奉节长江三峡第一村、巫山云雨康养旅游度假区、秀山洪安边城等。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完善商贸物流枢纽布局,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健全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点等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推动商贸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实现上下游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高效,促进产业链良性发展。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应用自动分拣、配送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研究制定商贸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编码、服务运作等地方标准,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实用性强的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升级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完善快递物流基础设施,拓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打造冷链物流集聚区,发展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设规范化、可追溯的医药物流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加油站,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促进成品油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专栏6  现代商贸物流建设工程

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设500个城市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站。

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建成5个一级节点、20个二级节点、N个三级节点网络体系,实现即产即冷,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建设第三方仓配托管中心、城市电子商务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服务站。

第三节  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市场布局。优化主城都市区“一核一环一片”商品交易市场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传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外迁,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提升特色商品交易市场辐射能力。加快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服务各区县特色产品流通及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商贸服务设施配套,增强市场协同发展能力,培育渝东北、渝东南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集群。落实区县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划管控。

专栏7  市场提升工程

主城都市区市场群。提升主城都市区“一核一环一片”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发展水平和聚合辐射能级。“一核”:强化主城都市区绕城高速公路区域商品交易市场极核功能,重点布局发展团结村、白市驿、双福、南彭、寸滩—鱼嘴五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市场集聚区,提升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一环”:提升三环高速公路区域商品交易市场集聚能力,重点在长寿、南川、璧山三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和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支点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增长环。“一片”:以荣昌、大足、潼南、铜梁四个桥头堡城市为主体,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商品交易市场集散走廊,重点布局特色化专业市场,形成特色专业市场集群。

渝东北三峡库区市场群。优化提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能级。推进万州、开州、云阳商品交易市场协同互补发展,建设渝东北商品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依托优势产业,推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布局建设特色商品交易市场。支持奉节、巫溪、巫山、城口大力发展特色边贸市场,形成渝川陕鄂跨区域商品交易市场集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市场群。完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形成渝湘黔鄂商品交易市场联动发展格局。加快黔江、酉阳、秀山商品消费走廊建设,重点布局农副产品、家居建材、五金机电、汽摩配件、小商品(电子电器)以及中西药品等商品交易市场。推动武隆、彭水、石柱重点布局特色农副产品、中药材等商品交易市场。

推动市场创新发展。加快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向全渠道平台、供应链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多种集成服务商转型。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拓展线上市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交易场景数字化重构,向电商化、数据化转型。推动商品交易市场配套发展仓储、物流、营销、融资等综合服务,强化结算、价格形成等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行业发展风向标。积极引导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商品交易市场向集商品展示交易、时尚发布、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孵化中心转型,打造品牌商品、品牌商家、总经销商、总代理商聚集的商业高地。

第四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

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储备机制,推动市级储备与区县级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库存、实物储备与生产供应相结合。强化储备商品全程监管,保障储备商品质量安全。打造生活必需品保供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市、区县两级重点保供企业,建立保供基地、保供市场、保供网点三级保供网络,推动市、区县、乡镇三级保供联动。构建市场监测体系,完善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和保供信息监测系统,掌握市场供求动态,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引导市民消费预期。增强应急保供能力,高标准建设应急队伍,优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做实应急响应演练,提升应急反应效率和调度水平。

专栏8  应急保供建设重点

中心城区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主城新区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蔬菜应急保供储备库、猪肉应急保供储备库、食糖应急保供储备库、方便食品应急保供储备库、应急用品保供储备库、应急工具保供储备库等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储备库。

推进实施“菜篮子”工程,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节点作用,提升“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压实区县政府属地责任,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严格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管控,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合理布局,重点加强主城都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体化统筹发展。支持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维护公益属性。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自持比例,建立保供稳价机制,增强协同调控能力。完善用地政策,实施建设属地听证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专栏9  主城都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

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跨区域集散分拨功能的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档升级江津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建设培育长寿区重庆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初具跨区域集散分拨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九龙坡花枝农业祥和蔬菜批发市场、渝北海领(临空)进口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农联合川农贸城、永川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渝黔(綦江)农博城、璧山鲜活农产品中转站、南川丰绿农产品批发物流市场、铜梁杰民蔬菜批发市场、潼南蔬菜批发物流市场、荣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规划在江北区鱼嘴组团、北碚区北碚组团、巴南区公路物流基地、涪陵区新城区、大足区龙岗街道、万盛经开区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新建6个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篇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第五章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加快外贸创新发展,促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安全有序“走出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

全面扩大产业开放。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扩大科技、商业、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电力、电信、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开放,促进运输自由、数据自由、资金自由、人员流动自由。持续扩大制造业开放,落实好国家放宽产业外资准入制度,推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开放水平,强化先进制造业国际合作,完善国际化制造业服务体系,保障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重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农业开放合作,建设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培育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引导农业技术输出、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投资合作向具备条件的国家和地区集聚。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对接,深化准入后管理制度、开放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立规则、进出口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边境后措施”改革,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先进制度安排。在推进国际合作中深化制度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离岸贸易支持政策体系等新兴领域规则,在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开放通道经贸功能。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中欧班列(成渝)号功能和网络体系,持续推动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整治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潜能,提高国际航空通航能力,更好发挥开放通道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中心,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物流资源,提升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能力,布局完善境内外分拨集散中心,全面增强国际物流集散功能,打造通道畅达、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加快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项目建设,畅通国内国际信息通道,支撑经贸发展。

提升完善开放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先行先试优势,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制高点。推动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开放平台布局,积极争取增设长寿等综合保税区,推动铜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南川、綦江—万盛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在有条件的区县有序设立海关、边检等机构。促进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加快平台之间基础设施互通、数据信息共享、产业招商联动、创新政策和成果共用,推进要素共享和流动。

专栏10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重点

重庆经开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和新经济等“四大一新”产业,创新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千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州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绿色照明、新型材料、食品药品五大产业,建设300亿级新材料、200亿级食品医药、100亿级汽车、50亿级照明和装备产业集群。

长寿经开区。重点发展钢铁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稳定并拓展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信、金融、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各区县和开放平台立足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当地特色的服务贸易。

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突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服务贸易交易模式创新,扩大跨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探索打造数字贸易内陆国际枢纽港。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及海外仓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对外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加强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建立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培育软件研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等产业,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突破50亿美元。

专栏11  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平台

创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支持渝中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创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

建设服务贸易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渝中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两江国际数据港、渝北仙桃数据谷、巴南公路物流基地、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服务贸易产业基地。

建设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检验检测、航材维修、数字贸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西部国际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平台、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推动贸易方式优化。做强一般贸易,扩大汽车、摩托车、通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等出口规模,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做稳加工贸易,积极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推进市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加工贸易品类,推动加工贸易向品牌营销、研发创新和分拨结算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升级,深化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促进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做大保税贸易,探索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转口贸易。

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实施贸易产业融合发展计划,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出口产业示范集群。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开放型产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从引进创新向自主创新升级,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支持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推动重庆品牌产品走向世界。加快构建海外自主营销和服务体系。

积极扩大外贸进口。大力实施扩大进口战略,打造西部进口高地,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进口结构,扩大重要装备和零部件等进口,支持能源资源产品、优质消费品进口,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进口。

专栏12  促进外贸发展重点平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高质量发展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永川综合保税区,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增设长寿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

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改造提升两江新区(汽车及零部件)、巴南区(摩托车及零部件)、长寿区(西药)、涪陵区(船舶海工、榨菜)、丰都县(牛肉、榨菜)、潼南区(柠檬)、璧山区(汽车及零部件)、九龙坡区(有色金属)、荣昌区(纺织)、北碚区(仪器仪表)、重庆高新区(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创建汽摩、通机、电子信息产品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新监管制度、服务功能、交易模式,培育建设一批进口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

第四节  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同步引进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等。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鼓励外资更多投向数字经济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新兴领域,加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利用外资力度。壮大利用外资规模,发挥开放平台政策集聚和产业带动优势,增强重点国际会议、会展、论坛等活动影响力,吸引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完善外资招商联动机制,加强市级部门、区县、平台横纵联系,共享投资政策和项目信息,形成招商合力。丰富招商引资渠道和方式,支持举办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开展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和定向招商。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强化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政策适用、标准制定、资质条件、政府采购、行政许可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依法向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开行政支持政策、法规规章等,多途径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建立健全“一口受理”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加大外商投诉事项协调处理力度。

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行政服务管家”队伍建设,提供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居留许可、购付汇等各项政策,提升外籍人士来渝工作便利度。

专栏13  利用外资重点领域

农业领域。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

工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先进感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消费品工业等。

服务业领域。金融科技、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现代物流、数字经济、新型消费、跨境贸易、保税维修、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智慧文旅等。

第五节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促进境内外产业协同联动,引导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在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制药与医药装备、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重庆造”跨国企业。鼓励开展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探索小比例投资、初创企业投资、设立联合基金、研发合作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投建营一体化等方式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带动重庆商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拓展对外劳务合作市场,加强外派劳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对外劳务合作水平。健全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

第六章  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

利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外贸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依托外贸企业信息、渠道和客商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贸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外资企业。强化贸易和双向投资联动发展,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境外投资企业渠道优势,带动返程投资。

第二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开展内外市场双地展销,促进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互动发展。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载体,加快培育发展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打造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优化境内外商贸流通节点布局,加快形成内外联通、集约高效、创新赋能、安全可靠的贸易大通道。

第七章  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

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第一节  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

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探索实施更为便利的货物进出境管理措施,持续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模式。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改革等试点示范,促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强化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范围,实现国际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提升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覆盖范围和服务能级,开展数字服务跨境贸易,构建数据保护能力认证体系,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促进人员流动自由便利,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专栏14  促进要素流动的重点措施

跨境资金方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支持设立陆海新通道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争取开展中新跨境理财合作、中新基金互认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

跨境数据方面。升级扩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逐步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探索面向新加坡的云计算对外开放试点,积极争取允许实体注册、服务设施在重庆自贸试验区的企业面向新加坡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

国际运输方面。扩大铁路运邮规模及辐射范围。探索海运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的共享和调拨规则。探索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沿线衔接合作模式,与新加坡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并逐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人员流动方面。提升入境游便利化水平。允许具有经国家认可的境外职业资格的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的境外专业人才,经重庆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后按规定为重庆市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其在境外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国内从业经历。

第二节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优化区内产业布局,实现片区差异化发展,推动两江片区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推动西永片区、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果园港片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引进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中心,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重点探索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案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有效降低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联合四川省有关方面共同争取川渝自贸试验区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积极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谋划1—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强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监管,共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第四节  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加强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职能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统筹有力的管理模式。强化自贸试验区内部及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开放平台之间的统筹协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完善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法规制度体系,为建立适应高水平开放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法治支撑。健全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扎实开展自贸试验区考核评估。建立全域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效能。

第四篇  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突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化统筹联动,加快商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优化商务发展环境,实现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八章  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优化商务发展布局,形成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发展局面。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

提升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发挥主城都市区在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方面的核心引擎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支持率先承接国家重大改革和开放试点,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提升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先行区。打造高品质消费平台,集聚高品质消费资源,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增强主城都市区国际消费集聚辐射力。推动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建设商业商务中心区。发挥主城都市区带动功能,推进“一区”与“两群”对口协作,以产业带动、创新协同、改革联动为重点,促进“一区两群”在资源、市场等多领域对接协作。

专栏15  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重点

中心城区。发挥中心城区在全市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中的核心带动功能。渝中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江北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南岸区重点打造山水人文都市区、智慧创新生态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撑;九龙坡区重点打造国际商贸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沙坪坝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商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内陆开放展示窗口;大渡口区重点打造中心城区西南部新兴商贸流通中心和市级商业副中心;北碚区重点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展示区;渝北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支撑、内陆开放先行区;巴南区重点打造内陆南向开放高地、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聚集区、西部地区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两江新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重庆高新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智慧名城。

主城新区。提升主城新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璧山区重点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新门户”;江津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前沿阵地、特色消费聚集区、综合物流基地;长寿区重点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特色商贸物流基地;南川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消费集聚区。支点城市:涪陵区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永川区重点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合川区重点打造渝西北重要的综合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消费服务中心;綦江区重点建设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会展高地、全国电子商务强区、渝南开放新高地;万盛经开区重点建设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打造重庆国际物流枢纽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桥头堡城市:荣昌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重要商务中心和物流枢纽节点;大足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区域商贸物流枢纽;铜梁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商务发展重要增长极;潼南区重点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物流节点。

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好“三峡牌”,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打造成为三峡库区商务发展重要承载地。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打通绿色产品产销链条,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整合三峡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建设康养消费、文旅消费、乡村休闲消费基地,增强绿色消费吸引力。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做大做强万州经开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提升开放平台辐射带动能力。承接主城都市区外贸产业转移,协同构建外贸优势产业集群。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郑万高铁等通道,推动国内国际贸易畅通。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万州、开州、云阳共同打造三峡库区商务发展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门户,支持“垫江—梁平”“忠县—丰都”“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片区商务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增强对三峡库区、川渝毗邻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16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发展重点

发挥万州对三峡库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牵引作用,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各区县协同发展。“万开云”板块:万州区重点打造三峡库区消费中心和开放门户;开州区重点打造区域性消费目的地和对外开放门户的战略支撑地;云阳县重点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区、高品质消费目的地和重庆东向开放桥头堡。垫江—梁平:垫江县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梁平区重点打造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和开放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丰都—忠县:丰都县重点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重要节点和全市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忠县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高地。奉节—巫山—巫溪:奉节县重点打造渝陕鄂交界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巫山县重点打造渝东鄂西区域性边贸中心、商文旅融合发展区;巫溪县重点打造秦巴山区商贸物流基地、消费目的地。城口县:发挥渝川陕门户优势,重点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秦巴地区特色边贸物流中心。

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文旅融合发展。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整合商文旅资源优势,协同联动发展,持续增强对武陵山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引领武陵山区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赋能商贸服务产业,培育文旅康养、绿色循环、生态产品等消费新增长点,支持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区域共用品牌运营服务中心,举办一批特色旅游节会,促进民族美食、服饰、歌舞等特色消费。利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综合交通网络和商贸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物流等特色物流,建设武陵山区特色产品共同配送中心,构建联结渝黔湘鄂的商贸物流集散地。推动开放发展,丰富开放功能,加大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开放力度,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出口,引领武陵山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商务发展格局,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区的商务发展带动能力,支持武隆、石柱、酉阳、彭水建成全市商务发展的重要节点。

专栏17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务发展重点

发挥“一心、一堡、四节点”在武陵山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支撑作用。“一心”:黔江区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打造武陵山商贸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物流枢纽。“一堡”:秀山县建设渝东南桥头堡城市,重点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物流枢纽城市、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区域性消费目的地。“四节点”:围绕发挥节点城市作用,武隆区重点打造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世界知名旅游消费目的地;石柱县重点打造渝东南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全国生态康养消费目的地;酉阳县重点打造商文旅融合和康养度假基地;彭水县重点打造区域知名生态康养消费目的地。

第二节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

共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聚焦制度创新、改革赋权和经验推广,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共同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建立对外投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防控等领域协作,引导两地企业有序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川渝两地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平台建设合作,积极承接境外产业链转移。推动品牌会展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品牌。

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围绕川渝地域特色产品、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培育塑造川渝城市消费品牌,增强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协同建设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商圈和特色商业名镇,丰富消费促进载体,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能力。聚焦巴蜀商文旅体特色消费资源,联合打造消费精品体验线路、联动开展消费促进活动。

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两地商贸流通标准化,搭建一体联动、高效运行的供应链体系和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构建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完善跨省域市场保供合作机制,培育重点保供企业,共享市场监测信息,提升生产、运输、销售等协调保障能力。

促进重点区域互动协同。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夯实成渝主轴商务发展基础。推进渝东北、川东北商务一体化发展,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在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探索商务统筹发展机制,推动梁平、长寿、垫江、邻水、达川、大竹、开江共同开展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商务经济合作,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商务联动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商务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自贡、泸州、内江、宜宾、江津、永川、荣昌等区域商务联动融合。支持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打造区域商务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第三节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融入RCEP大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在巩固欧盟、日韩、美国等传统市场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引进项目,完善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全方位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为契机,联动长江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商务经济。发挥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转移集聚区。依托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渝鄂联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集聚国际消费资源、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国际旅游消费。加大与上海、浙江、湖北等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推动协同试验和系统集成,共同培育区域开放合作新高地。

深化与周边省市商务合作。强化主城新区与黔北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陕南鄂西地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湘西鄂西黔东北地区商务联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依托出海出境大通道,加强与关中平原、滇中、黔中等城市群互动协作,推动商务领域合作发展,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及区域内自由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发挥毗邻地区乡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商贸往来,深化互联互通,合力培育一批商贸物流基础条件好、合作潜力大的边贸集镇和物流节点。

第九章  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

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强化商务领域数字化新场景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化流通支撑体系,依托数字商务发展提升商务治理水平。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

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坚持国内国外、城市农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加大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力度,培育打造垂直平台、特色平台、区域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兴领域和高成长性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运营水平,打造一批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孵化中心、众创空间。发挥消费大数据作用,深挖重庆消费品工业潜力和优势,探索发展反向定制(C2M)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工业消费品网销品牌产品和生产基地,做大网货产品规模。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支持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和代运营等电子商务服务业。

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创建,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流通运行质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涉农经营主体积极拓展网上市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支持建设区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或区县特产馆。提升区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镇(村)服务站点公共服务能力。开展“数商兴农”行动,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挖掘农村地区生态价值和特色价值,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推进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公共海外仓服务,支持生产企业和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探索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种类。围绕满足海外需求,引导重庆优势产业企业开展定制化生产。加快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优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产业园及孵化基地,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

专栏18  电子商务发展项目

电子商务载体项目。打造提升重庆网商产业园、渝中数字商务产业园、重庆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园区、基地、楼宇等)50个以上。

农村电子商务项目。提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争取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县(升级版)15个以上。

网货基地项目。打造消费品网销基地和农产品网货基地15个以上。

第二节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商务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与商业商务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全面应用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渠道分销、物流仓储等环节,培育发展数字商务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消费场所、产业园区和平台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通商品产销信息通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发展。推动产学研有效衔接,探索构建数据驱动、平台支撑、产业融合的数字商务产业生态。建设重庆市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健全商务数据资源标准体系,促进商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有序开放,加快商务业务系统整合重构,实现商务数据一体化管理调用、业务系统一体化分析应用。

第十章  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对照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深化简政放权,建立商务领域行政权力事项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压减行政权力事项,探索向区县商务主管部门、重点开放平台放权赋权。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工作,推动部分“证照分离”改革措施在全市复制推广。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精简政务服务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第二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商务领域地方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组建商务领域专家、律师队伍,提高法律服务能力。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强成品油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商业单用途预付卡、平台经济、拍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管,探索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服务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第三节  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时发现并清理商务领域市场准入环节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推动实现“非禁即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贸易政策合规性审查等制度。推进贸易通关制度改革创新,强化国内国际通关协作,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增强行业协会和商会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商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信用审查程序、信用公示制度、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商务领域地方标准体系,推进商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第五篇  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商务发展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十一章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全市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商务发展形势、研究商务发展重大政策、推进商务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党组织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保障

加强规划有效实施的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确保落实重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节  加强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及试点示范项目,完善市、区县两级支持政策,进一步健全商务发展政策体系。整合商务领域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加大政策前期调查研究力度,增强政策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稳定性。健全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和优化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内容、范围和方式,提高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完善商务领域统计监测分析体系,研究优化消费、会展、外贸、外资、外经、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统计指标设置及统计办法。

第二节  加强项目保障

坚持以项目落实规划,重点围绕开放、消费、内贸流通等领域,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策划储备和统筹实施,发挥重大项目对商务发展的带动作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针对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探索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第三节  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培育发展商务领域大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效引导生产、推动内外贸融合的龙头企业。指导支持中小微商务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壮大中小微商务企业群体,增强商务发展活力。引导商务企业扩大外向度,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型开放主体。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渝设立功能总部、区域营运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及研发中心等。

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商务实训基地、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引导市内高校根据商务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商务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商务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设商务发展智库,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优化商务人才发展环境,推进落实人才政策。

第五节  加强风险防控

健全商务领域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建立贸易安全与产业损害、对外投资、市场供应、成品油流通等风险预警制度,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风险信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排查商务领域安全风险点,分级分类管控风险。构建风险处置机制,落实安全风险责任机制,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化解风险。推动完善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机制,提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意识和能力,全力做好重大贸易摩擦案件应对。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本规划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重庆主要能源、资源能承载规划实施。针对本规划实施可能出现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加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商务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商务经济体系。推进餐饮行业油烟排放治理,加强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成品油流通环境监管,有效防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促进商务领域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商务领域规划体系,做实商务领域专业规划、区县商务发展规划,确保商务发展规划任务精准落地。加强商务领域专业规划、区县商务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同。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衔接,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年度工作。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商务发展任务。完善评估体系,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二、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务发展。陈敏尔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塑造全方位开放新优势。唐良智市长要求,要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重庆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商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7.1%,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数量超往年总和。消费拉动作用巩固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全市商品年销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会展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持续优化。商务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商务行业发展痛点堵点问题不断破解。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编制《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坚定实施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战略,对加速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编制过程

市政府2019年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市商务委等部门历时近两年,完成了《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消费和开放发展整体部署,深度对接商务部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安排,充分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问策,面向社会开展“十四五”规划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性、实效性。《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四、政策的主要内容、核心举措、适用对象、执行标准以及注意事项

(一)“十四五”商务发展思路目标

《规划》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商务国际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推动重庆商务事业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规划》立足商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明确到2025年,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彰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任务

《规划》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方面,全面促进消费。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文化、旅游等五大名城,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激发商品消费、特色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细分消费等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创新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四大消费经济形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消费空间布局,提质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等消费平台,提升消费空间配套功能。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强化财税金融政策、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支撑。

另一方面,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会展、社区商业等传统商业创新发展,深化内贸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完善商贸物流枢纽布局,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一区两群”商品交易市场布局,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能力。

2、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扩大产业开放,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强化开放通道经贸功能,提升完善开放平台体系,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壮大国际服务外包。加快货物贸易升级,推动贸易方式优化,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强化外商投资权益保护,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二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利用外资增强外贸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开展“以贸招商”,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强链行动,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三是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围绕金融、物流、数据、人才等领域,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优化区内产业布局,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统筹有力的管理模式。

3、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提升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绿色发展,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文旅融合发展。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共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联合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协同促进川渝重点区域互动协同,形成商务发展合力。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与周边省市和长江中下游城市商务联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大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力度,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运营水平,发挥消费大数据作用,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创建。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入推进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商业商务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商务发展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务服务,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地方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贸易通关制度改革创新,增强商务行业自律能力,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市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作用,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党组织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化政策、项目、商务主体、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保障,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商务领域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商务领域规划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保障规划做深做实。

五、政策中涉及的关键词、专业名词解释

(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三)制度型开放:是指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是对新一轮高标准化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完善具有引领作用的先进制度安排。

(四)内外贸一体化:是指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实现内外贸管理制度的统一,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六、核心条款和解读

核心条款1:

标题: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内容: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引导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发展国际消费服务,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

解读:

问: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举措有哪些?

答:2021年7月,重庆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之一。2021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重庆将以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和实施“十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提升重庆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突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重点实施国际消费资源集聚、渝货精品培育壮大、特色服务品牌塑造三大工程。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为重点,开展国际消费载体提质、数字消费融合创新、国际展会赛事提能三大工程。以建设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实施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工程和消费促进机制强化工程。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关键,推行国际通道能级提升和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两大工程。

核心条款2:

标题: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内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以推动运输、数据、资金、人员流动便利为方向,持续扩大物流、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电信、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解读:

问:重庆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202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重庆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并同意《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聚焦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围绕科技服务、商业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力服务、电信服务等7个领域,支持重庆开展86项改革任务,部分任务是首次在渝实施、首次在中西部甚至全国突破的创新政策。例如,在科技服务领域,首次在重庆允许科研人员获得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在商业服务领域,提出立足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开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创新试点,优化进口货物分送集报的贸易便利化流程,这将大幅降低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

核心条款3:

标题:与四川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内容:共同争取两地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积极开展川渝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

解读:

问:川渝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主要从哪些领域开展合作?

答: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将建立协同机制,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共同在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联动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合力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协同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1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2

一、政策解读原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1月

目    录

第一篇  奋力开启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

第一章  发展基础……………………………………………(7)

第一节  发展成就 ……………………………………… (7)

第二节  存在问题…………………………………………(8)

第三节  面临形势…………………………………………(9)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

第二篇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畅通国内大循环…………(13)

第三章  全面促进消费 ……………………………………(13)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13)

第二节   激发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14)

第三节   创新发展四大消费经济形态…………………(17)

第四节   完善消费空间布局……………………………(19)

第五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21)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 …………………………(22)

第一节  推动传统商业创新发展 ………………………(23)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25)

第三节  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26)

第四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 ………………………(28)

第三篇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9)

第五章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29)

第一节  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 …………………………(30)

第二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32)

第三节  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33)

第四节  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35)

第五节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36)

第六章  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37)

第一节  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 …………………(37)

第二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38)

第七章  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38)

第一节  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 ……………(38)

第二节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39)

第三节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40)

第四节  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40)

第四篇  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41)

第八章  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 …………………………(41)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 ……………(41)

第二节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 ……(45)

第三节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46)

第九章  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 …………………………(47)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 …………………………(47)

第二节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商务发展 …………………(49)

第十章  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 …………………………(49)

第一节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49)

第二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50)

第三节  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50)

第五篇  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51)

第十一章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51)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保障 …………………………………(51)

第一节  加强政策保障 …………………………………(52)

第二节  加强项目保障 …………………………………(52)

第三节  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52)

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 …………………………………(53)

第五节  加强风险防控 …………………………………(53)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3)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 …………………………………(54)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商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奋力开启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商务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商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型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市外贸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7.1%,外贸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对外投资合作有序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数量超过往年总和。

消费拉动作用巩固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消费平台提档升级,解放碑步行街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消费升级势头强劲,传统消费提质转型,新兴消费方兴未艾,夜间经济发展亮点纷呈。消费扶贫有力有效,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内贸流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商品年销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1.5%。会展业提质升级,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重庆,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提档升级为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到25.7%;餐饮住宿业蓬勃发展,营业额年均增速达到11.7%。

商务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改革成效显著。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内贸流通产业发展痛点堵点问题不断破解。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市场准入规则更加公平。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商务领域诚信体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取得实效,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困难和不足。商务经济总量有待增加,综合实力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商务经济结构和质量不够优化,外贸中进口占比不高,一般贸易发展不充分,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实际利用外资后劲不足,消费引擎作用仍需加强,各区域商务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商务主体有待壮大,行业领军企业数量不多,市场主体活力需更大程度激发。国内国际贸易流通水平不够高,流通效率较低,流通成本较高。商务领域创新能力不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系列制约因素。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然是长期趋势。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商务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商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机遇期。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为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商务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从重庆自身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重庆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了市场预期、消费预期。同时,我市商务产业发展能级还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必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动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商务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商务国际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推动重庆商务事业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在商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转换商务发展动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持续增强商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谋划和推进,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商务大融合大发展理念,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内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双向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商务服务民生能力持续强化,集聚国际资源要素能力大幅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0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9000亿元,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彰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1  “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国内贸易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787.2 15500 预期性
2 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 36.2 40 预期性
3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30341 38000 预期性
4 餐饮住宿业营业额 亿元 1850.5 2500 预期性
5 商业增加值 亿元 2808.7 3500 预期性
6 网络零售额 亿元 1350.5 2000 预期性
7 百亿元级大市场 15 20 预期性
开放型经济 1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6513.4 9000 预期性
2 服务进出口总额 亿元 675.3 1000 预期性
3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2.7 >【500】 预期性
4 外商直接投资(FDI) 亿美元 21 【135】 预期性
5 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量 296 330 预期性
备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创新驱动、创造需求,实施品质提升、数字赋能、绿色健康、市场细分、国际拓展、场景优化、流通顺畅、普惠共享等“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健全现代内贸流通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第三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国际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引导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发展国际消费服务,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名城,完善国际购物平台体系,集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利用时尚活动引领购物潮流,成为极具国际品质、凸显重庆特色的时尚传播地。加快建设国际美食名城,打造国际美食载体,提升“重庆火锅”“渝菜”“重庆小面”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特色美食,推动美食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提升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展会的影响力,同时培育引进国际性品牌展会活动,全面提高会展产业能级,促进会展经济高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升“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特色文旅品牌和业态,升级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增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吸引力。

第二节  激发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

转型升级商品消费。着力提升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品质,丰富消费品品类,推动扩大基本消费。引进中高端消费名品,集聚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首牌经济”“首秀经济”,打造国际品牌首选地,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加速家电、家具、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向绿色智能、时尚品质转变,适应方便快捷、舒适体验的生活需求。加大“渝货精品”推广力度,传承振兴重庆老字号,促进本地消费品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增加特色地方产品供给。提质发展跨境消费,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发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合理规划布局离境退税定点商店和进口商品市内免税店,建设离境退税示范街,打造“世界超市”。

优化发展特色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围绕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等旅游资源,突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等文化特色,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特色文旅消费发展。开发沿江、沿山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项目,完善城市体育配套设施,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和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提升特色体育消费。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等医疗服务,加快建设康养基地,培育气候康养、温泉康养等产业,满足健康消费需求。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提供多形式、多类别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多层次教育消费需求。推动家政养老、美容美发、人像摄影、家电维修、洗染沐浴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支持生活服务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有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数字化消费,培育电子竞技、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产业,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打造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推广“云逛街”“云旅游”“云展览”等新模式。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提倡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加大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新能源产品等消费品生产力度,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等商业网点开设绿色消费品专柜、专区,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提供绿色消费空间。倡导商家和消费者使用简化包装、绿色包装,逐步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效率。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强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打造集合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美容美发、家政维修、文化娱乐等功能的乡镇商贸中心,培育发展商贸强镇。布局完善村级生活消费服务综合网点和新型便利店,提供生活必需品、日常缴费、初(末)端物流汇集(分送)等服务。引导城市消费下乡,支持连锁超市、便利店、品牌商店进驻乡镇,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乡镇拓展,提升农村市场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家电、家具、汽车、建材等耐用消费品下乡,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深入发展细分消费。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提升细分消费领域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定制消费,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着力发展美丽消费,丰富美容化妆等美丽产品品类和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美丽消费体验。加大针对老年人、身心障碍人士等特殊消费者群体的产品供给,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第三节  创新发展四大消费经济形态

点亮高人气夜间经济。以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为重点建设夜间经济核心区,依托“不夜重庆”地标、城市核心商圈和特色夜市街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开展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培育业态多元、错位发展的夜间消费场所。繁荣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夜生活业态,创新夜间服务方式,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深度挖掘“不夜重庆”品牌,导入国际化、智能化元素,持续打造“不夜重庆生活节”,擦亮“两江游”等夜间经济名片,构建起促进夜间消费、彰显城市魅力的“不夜重庆”IP。

专栏2  特色夜市街区项目

长嘉汇滨江消费带(南滨路、北滨路、九滨路、长滨路)、黔江伴山国际夜市、渝中较场口夜市、大渡口中交丽景时光夜市、北碚滨江夜间经济带、江北不夜九街、江北三洞桥风情街、渝北嘉州活力夜街区、巴南万达金街夜市、大学城熙街、长寿菩提古镇夜市街区、江津双福食尚汇、永川协信里夜市街区、南川名润河滨夜市、铜梁龙城天街夜间经济项目、璧山南门唐城夜市街区、潼南巴蜀夜宴24小时项目、荣昌昌州故里夜经济集聚区、梁平乾街夜市、武隆新天地夜间经济区、丰都皇都庙会夜市、忠县忠州购物公园夜间经济集聚区、垫江红星夜猫街、奉节夔门印像夜市、秀山朝阳街夜市等。

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围绕购物休闲、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搭建各类资源要素的流转平台,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消费产业融合集聚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发展。鼓励各领域平台强化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信息实时交互,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平台企业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转型升级,多业态、多功能、多业务融合发展,探索交易模式和规则创新,形成协同产业、集成服务的平台经济生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培育壮大“共享经济”。建设细分领域特色鲜明的共享经济平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发展共享闲置商品、共享餐厅、共享住房、共享汽车等生活服务共享,灵活发展共享用工、共享办公场所、共享信息资源等生产服务共享。积极探索应用远程控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共享服务管理,提升共享服务水平。鼓励平台企业推行信用免押金、后付费等共享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便捷度。

积极拓展“体验经济”。引导打造社交化、情景化和主题化消费场景,融合购物、艺术展示、体育娱乐、交流互动等多种元素,营造具有舒适、精致、趣味、潮流等体验感的消费场所,发展参与式、体验式消费业态。鼓励线上企业建设线下消费体验中心,推动线上购买与线下真实体验融合发展。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创新发展游戏体验、旅游体验、文化体验、艺术体验等沉浸式体验消费业态。促进农业与体验消费融合,发展采摘休闲、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等休闲消费体验业态。推动制造业与体验消费融合,发展体验式作坊、工厂体验等,完善工业体验经济产业链。

第四节  完善消费空间布局

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国际性消费集聚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商圈,集聚发展高端消费。统筹中央商务区和长嘉汇大景区规划建设,促进解放碑、江北嘴、南滨路(弹子石)互联互通,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着力集聚国际消费品牌、国际消费业态,优化完善商业商务、国际交往等功能。高水平建设寸滩国际新城,推动“一港三区”协调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城市形态展示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

引导城市商圈错位发展。分类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商圈改造提升、环境优化,建设国际化、综合性购物地标,带动形成一批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的高品质市级城市核心商圈。依托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文化等,推动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各具地方特色、规模适度的区县级城市商圈。加快推进万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等区重点城市商圈改造,全面提升消费空间和消费环境,扩大高品质消费供给,增强消费集聚辐射能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适度均衡布局城市新兴商圈,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以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重点,差异化升级打造一批商业文创名街和艺术商业街区。深度挖掘巴渝历史文化,恢复重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历史文化商业街(镇)。以地方美食、特色餐饮为主题,推动创建一批特色美食街区。

专栏3  消费空间建设专项

国际消费核心区。中央商务区:推动解放碑、江北嘴、南滨路(弹子石)三个片区联动发展。解放碑以提质发展商贸商务服务为重点,打造国际高端消费目的地;江北嘴着力构建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推动都市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南滨路(弹子石)依托滨江人文风景岸线,精心打造山水城市会客厅。寸滩国际新城:推动“一港三区”发展布局。邮轮母港片区,围绕窗口、贸易、旅游等功能,发展邮轮经济,突出国际交往、总部经济引领,带动“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形成集聚高端国际消费、国际商务、国际交往的核心功能区;保税经济区,依托丝路花街、“一带一路”商务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渝货精品及地标产品出口推广中心等载体,发展保税经济,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特色消费集聚的商务及产业配套功能区;金山片区,聚焦潮流消费、数字经济、文创产业、时尚总部企业集聚等功能,培育新消费业态,发展时尚经济,形成国际时尚消费聚集区;双溪河—东风船厂功能联动区,联动邮轮母港片区拓展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发挥长江岸线资源优势,推动片区产业迭代升级及战略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创新科技引领的智慧湾区和产城融合的生态示范区。

城市商圈。推进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九龙等核心商圈提质升级。改造提升大坪、九宫庙、缙云、两路空港、嘉州、龙洲湾等重点商圈,推进建设江南新城、西永、李家沱、礼嘉、金州、龙盛、陶家、蔡家等新兴商圈。中心城区外其他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各升级打造1个城市骨干商圈。

商业文创名街。黔江中央公园十字金街、渝中白象街、渝中鹅岭二厂、渝中化龙桥特色街区、大渡口重钢文创园、江北北仓文创街区、江北喵儿石文创园、沙坪坝特钢文创公园、九龙坡京渝文创园、九龙坡抗战兵工博物馆聚落、南岸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北碚朝阳文创大道、巴南道角机床配件一厂文创园、两江新区金山意库、永川三河汇碧文创街区、南川东街、綦江十字金街、万盛新经济产业园、荣昌夏布小镇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镇)。万州三元四方街区、黔江濯水古镇、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沙坪坝磁器口后街、南岸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弹子石历史文化街区、北碚金刚碑、渝北龙兴古镇、巴南丰盛古镇、江津白沙古镇、江津中山古镇、綦江东溪古镇、大足铁山镇、铜梁安居古城、潼南双江古镇、荣昌安陶小镇、荣昌万灵古镇、开州温泉历史街区、开州故城、忠县三峡留城·忠州老街、云阳云安古镇、巫山大昌古镇、巫山龙溪古镇、巫溪大宁古城、巫溪宁厂古镇、石柱西沱古镇、酉阳龚滩古镇、酉阳龙潭古镇、彭水郁山古镇等。

艺术商业街区(镇)。万州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解放碑艺术区、大渡口义渡古镇音乐小镇、九龙美术半岛、钓鱼嘴音乐半岛、广阳岛文化街区、永川国际欢乐主题街、铜梁龙文化演艺中心、潼南佛缘文创街、秀山微电影城等。

特色美食街区。万州北滨路、黔江三岔河休闲美食长廊、大渡口春晖美食街、九龙坡蟠龙荟、北碚三溪口美食街、永川长乐坊风情美食街、綦江老字号特色美食街、万盛国能奥特莱斯好吃街、荣昌濑溪河生态美食休闲长廊、开州滨湖美食街、梁平都梁美食街、武隆南滨路美食街、丰都南天湖美食街、忠县中博美食街、垫江明月生态风情街、云阳彩云梯步行街、巫山高唐特色美食街、秀山花灯美食街、彭水九黎城美食街区等。

提升消费空间配套功能。完善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消费集聚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丰富便捷通达线路。推进消费集聚区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城市公共停车智能服务系统。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消费场所光纤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规划完善消费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和便利化服务设施,推出多语种便民服务平台,推进国际化结算和货币兑换平台建设。

第五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撑。落实免税政策,提升离境退税服务。规范发展消费金融,推进消费金融产业链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入、创新金融产品,拓展移动支付使用范围,促进消费金融、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试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研究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改为商业用途的支持政策。

强化居民消费能力支撑。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扩大节假日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支撑。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换货。推广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

深化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内贸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内贸流通体系。

第一节  推动传统商业创新发展

推动批发零售业转型。加快批发业转型发展,支持传统批发企业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促进产供销有效衔接。创新零售商业模式,加速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深入推进全渠道、复合式经营,发展“一站式购物”“商品+服务”等综合业态,推动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实体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改造提升。

加快餐饮住宿业升级。推动餐饮住宿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标,发展钻级酒家、绿色饭店、星级农家乐。鼓励传统餐饮住宿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渠道开拓市场,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延伸餐饮产业链条,推进原辅料基地、加工制作、物流配送、终端服务等餐饮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持续举办火锅节,开展渝菜品鉴,推广重庆美食。

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品牌展会,提升本地会议、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品质和规模,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市场化水平,发展专业化会展市场服务,鼓励会展服务企业开展展馆经营、展位搭建、传媒推广、线上营销等服务,延伸会展服务产业链。改造提升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推进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升配套服务功能。依托悦来会展城,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功能完备、主题鲜明的国际化会议场馆,提高重庆承接国际性、高能级会议的能力。适度建设区域性特色化会议场馆。到2025年,经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会展项目展览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证的会议数量达到17个。

专栏4  会展提升工程

会展产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科学会堂、黔江渝东南会展中心、涪陵会展中心、永川会展中心、綦江渝南会展城、垫江渝川东部会展中心等。

重点展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世界设计大会暨重庆国际设计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重庆国际创投大会、重庆英才大会、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等。

促进社区商业提质。丰富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加快建设城乡便民消费服务设施,构建功能齐备、优质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完善便利店、菜市场等城市社区商业网点,打造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加快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一店多能”。推进社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完善居民生活服务业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深化内贸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发音乐演艺、健身运动、温泉、邮轮等特色化、品质化消费产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资市场现代化发展。持续推进蚕桑丝绸业转型升级,加快蚕桑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快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用市场需求引导制造生产,畅通工业消费品流通渠道,增强市场供需对接能力。

专栏5  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长嘉汇大景区商文旅融合项目、万州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黔江小南海十三寨民俗康养示范村商旅融合项目、涪陵“816”小镇、大渡口万吨商旅融合总部基地、沙磁文化产业园项目、九龙坡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巴南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永川松溉古镇、南川山王坪旅游度假区、万盛黑山旅游休闲凉街、大足石刻文旅小镇、铜梁区西郊示范片、开州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梁平龙溪河商文旅融合项目、武隆羊角川江纤夫文化古镇、丰都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忠县三峡港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垫江卧龙巴盐康养小镇、奉节长江三峡第一村、巫山云雨康养旅游度假区、秀山洪安边城等。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完善商贸物流枢纽布局,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健全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点等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推动商贸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实现上下游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高效,促进产业链良性发展。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应用自动分拣、配送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研究制定商贸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编码、服务运作等地方标准,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实用性强的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升级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完善快递物流基础设施,拓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打造冷链物流集聚区,发展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设规范化、可追溯的医药物流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加油站,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促进成品油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专栏6  现代商贸物流建设工程

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设500个城市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站。

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建成5个一级节点、20个二级节点、N个三级节点网络体系,实现即产即冷,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建设第三方仓配托管中心、城市电子商务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服务站。

第三节  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市场布局。优化主城都市区“一核一环一片”商品交易市场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传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外迁,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提升特色商品交易市场辐射能力。加快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服务各区县特色产品流通及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商贸服务设施配套,增强市场协同发展能力,培育渝东北、渝东南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集群。落实区县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划管控。

专栏7  市场提升工程

主城都市区市场群。提升主城都市区“一核一环一片”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发展水平和聚合辐射能级。“一核”:强化主城都市区绕城高速公路区域商品交易市场极核功能,重点布局发展团结村、白市驿、双福、南彭、寸滩—鱼嘴五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市场集聚区,提升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一环”:提升三环高速公路区域商品交易市场集聚能力,重点在长寿、南川、璧山三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和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支点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增长环。“一片”:以荣昌、大足、潼南、铜梁四个桥头堡城市为主体,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商品交易市场集散走廊,重点布局特色化专业市场,形成特色专业市场集群。

渝东北三峡库区市场群。优化提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能级。推进万州、开州、云阳商品交易市场协同互补发展,建设渝东北商品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依托优势产业,推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布局建设特色商品交易市场。支持奉节、巫溪、巫山、城口大力发展特色边贸市场,形成渝川陕鄂跨区域商品交易市场集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市场群。完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形成渝湘黔鄂商品交易市场联动发展格局。加快黔江、酉阳、秀山商品消费走廊建设,重点布局农副产品、家居建材、五金机电、汽摩配件、小商品(电子电器)以及中西药品等商品交易市场。推动武隆、彭水、石柱重点布局特色农副产品、中药材等商品交易市场。

推动市场创新发展。加快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向全渠道平台、供应链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多种集成服务商转型。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拓展线上市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交易场景数字化重构,向电商化、数据化转型。推动商品交易市场配套发展仓储、物流、营销、融资等综合服务,强化结算、价格形成等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行业发展风向标。积极引导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商品交易市场向集商品展示交易、时尚发布、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孵化中心转型,打造品牌商品、品牌商家、总经销商、总代理商聚集的商业高地。

第四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

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储备机制,推动市级储备与区县级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库存、实物储备与生产供应相结合。强化储备商品全程监管,保障储备商品质量安全。打造生活必需品保供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市、区县两级重点保供企业,建立保供基地、保供市场、保供网点三级保供网络,推动市、区县、乡镇三级保供联动。构建市场监测体系,完善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和保供信息监测系统,掌握市场供求动态,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引导市民消费预期。增强应急保供能力,高标准建设应急队伍,优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做实应急响应演练,提升应急反应效率和调度水平。

专栏8  应急保供建设重点

中心城区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主城新区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蔬菜应急保供储备库、猪肉应急保供储备库、食糖应急保供储备库、方便食品应急保供储备库、应急用品保供储备库、应急工具保供储备库等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储备库。

推进实施“菜篮子”工程,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节点作用,提升“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压实区县政府属地责任,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严格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管控,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合理布局,重点加强主城都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体化统筹发展。支持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维护公益属性。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自持比例,建立保供稳价机制,增强协同调控能力。完善用地政策,实施建设属地听证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专栏9  主城都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

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跨区域集散分拨功能的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档升级江津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建设培育长寿区重庆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初具跨区域集散分拨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九龙坡花枝农业祥和蔬菜批发市场、渝北海领(临空)进口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农联合川农贸城、永川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渝黔(綦江)农博城、璧山鲜活农产品中转站、南川丰绿农产品批发物流市场、铜梁杰民蔬菜批发市场、潼南蔬菜批发物流市场、荣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规划在江北区鱼嘴组团、北碚区北碚组团、巴南区公路物流基地、涪陵区新城区、大足区龙岗街道、万盛经开区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新建6个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篇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第五章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加快外贸创新发展,促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安全有序“走出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

全面扩大产业开放。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扩大科技、商业、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电力、电信、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开放,促进运输自由、数据自由、资金自由、人员流动自由。持续扩大制造业开放,落实好国家放宽产业外资准入制度,推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开放水平,强化先进制造业国际合作,完善国际化制造业服务体系,保障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重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农业开放合作,建设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培育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引导农业技术输出、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投资合作向具备条件的国家和地区集聚。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对接,深化准入后管理制度、开放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立规则、进出口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边境后措施”改革,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先进制度安排。在推进国际合作中深化制度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离岸贸易支持政策体系等新兴领域规则,在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开放通道经贸功能。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中欧班列(成渝)号功能和网络体系,持续推动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整治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潜能,提高国际航空通航能力,更好发挥开放通道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中心,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物流资源,提升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能力,布局完善境内外分拨集散中心,全面增强国际物流集散功能,打造通道畅达、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加快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项目建设,畅通国内国际信息通道,支撑经贸发展。

提升完善开放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先行先试优势,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制高点。推动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开放平台布局,积极争取增设长寿等综合保税区,推动铜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南川、綦江—万盛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在有条件的区县有序设立海关、边检等机构。促进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加快平台之间基础设施互通、数据信息共享、产业招商联动、创新政策和成果共用,推进要素共享和流动。

专栏10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重点

重庆经开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和新经济等“四大一新”产业,创新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千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州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绿色照明、新型材料、食品药品五大产业,建设300亿级新材料、200亿级食品医药、100亿级汽车、50亿级照明和装备产业集群。

长寿经开区。重点发展钢铁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稳定并拓展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信、金融、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各区县和开放平台立足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当地特色的服务贸易。

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突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服务贸易交易模式创新,扩大跨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探索打造数字贸易内陆国际枢纽港。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及海外仓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对外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加强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建立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培育软件研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等产业,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突破50亿美元。

专栏11  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平台

创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支持渝中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创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

建设服务贸易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渝中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两江国际数据港、渝北仙桃数据谷、巴南公路物流基地、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服务贸易产业基地。

建设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检验检测、航材维修、数字贸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西部国际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平台、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推动贸易方式优化。做强一般贸易,扩大汽车、摩托车、通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等出口规模,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做稳加工贸易,积极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推进市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加工贸易品类,推动加工贸易向品牌营销、研发创新和分拨结算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升级,深化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促进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做大保税贸易,探索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转口贸易。

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实施贸易产业融合发展计划,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出口产业示范集群。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开放型产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从引进创新向自主创新升级,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支持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推动重庆品牌产品走向世界。加快构建海外自主营销和服务体系。

积极扩大外贸进口。大力实施扩大进口战略,打造西部进口高地,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进口结构,扩大重要装备和零部件等进口,支持能源资源产品、优质消费品进口,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进口。

专栏12  促进外贸发展重点平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高质量发展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永川综合保税区,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增设长寿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

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改造提升两江新区(汽车及零部件)、巴南区(摩托车及零部件)、长寿区(西药)、涪陵区(船舶海工、榨菜)、丰都县(牛肉、榨菜)、潼南区(柠檬)、璧山区(汽车及零部件)、九龙坡区(有色金属)、荣昌区(纺织)、北碚区(仪器仪表)、重庆高新区(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创建汽摩、通机、电子信息产品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新监管制度、服务功能、交易模式,培育建设一批进口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

第四节  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同步引进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等。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鼓励外资更多投向数字经济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新兴领域,加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利用外资力度。壮大利用外资规模,发挥开放平台政策集聚和产业带动优势,增强重点国际会议、会展、论坛等活动影响力,吸引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完善外资招商联动机制,加强市级部门、区县、平台横纵联系,共享投资政策和项目信息,形成招商合力。丰富招商引资渠道和方式,支持举办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开展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和定向招商。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强化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政策适用、标准制定、资质条件、政府采购、行政许可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依法向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开行政支持政策、法规规章等,多途径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建立健全“一口受理”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加大外商投诉事项协调处理力度。

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行政服务管家”队伍建设,提供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居留许可、购付汇等各项政策,提升外籍人士来渝工作便利度。

专栏13  利用外资重点领域

农业领域。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

工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先进感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消费品工业等。

服务业领域。金融科技、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现代物流、数字经济、新型消费、跨境贸易、保税维修、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智慧文旅等。

第五节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促进境内外产业协同联动,引导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在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制药与医药装备、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重庆造”跨国企业。鼓励开展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探索小比例投资、初创企业投资、设立联合基金、研发合作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投建营一体化等方式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带动重庆商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拓展对外劳务合作市场,加强外派劳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对外劳务合作水平。健全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

第六章  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

利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外贸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依托外贸企业信息、渠道和客商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贸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外资企业。强化贸易和双向投资联动发展,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境外投资企业渠道优势,带动返程投资。

第二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开展内外市场双地展销,促进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互动发展。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载体,加快培育发展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打造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优化境内外商贸流通节点布局,加快形成内外联通、集约高效、创新赋能、安全可靠的贸易大通道。

第七章  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

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第一节  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

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探索实施更为便利的货物进出境管理措施,持续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模式。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改革等试点示范,促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强化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范围,实现国际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提升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覆盖范围和服务能级,开展数字服务跨境贸易,构建数据保护能力认证体系,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促进人员流动自由便利,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专栏14  促进要素流动的重点措施

跨境资金方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支持设立陆海新通道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争取开展中新跨境理财合作、中新基金互认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

跨境数据方面。升级扩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逐步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探索面向新加坡的云计算对外开放试点,积极争取允许实体注册、服务设施在重庆自贸试验区的企业面向新加坡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

国际运输方面。扩大铁路运邮规模及辐射范围。探索海运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的共享和调拨规则。探索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沿线衔接合作模式,与新加坡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并逐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人员流动方面。提升入境游便利化水平。允许具有经国家认可的境外职业资格的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的境外专业人才,经重庆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后按规定为重庆市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其在境外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国内从业经历。

第二节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优化区内产业布局,实现片区差异化发展,推动两江片区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推动西永片区、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果园港片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引进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中心,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重点探索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案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有效降低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联合四川省有关方面共同争取川渝自贸试验区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积极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谋划1—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强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监管,共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第四节  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加强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职能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统筹有力的管理模式。强化自贸试验区内部及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开放平台之间的统筹协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完善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法规制度体系,为建立适应高水平开放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法治支撑。健全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扎实开展自贸试验区考核评估。建立全域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效能。

第四篇  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突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化统筹联动,加快商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优化商务发展环境,实现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八章  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优化商务发展布局,形成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发展局面。

第一节  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

提升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发挥主城都市区在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方面的核心引擎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支持率先承接国家重大改革和开放试点,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提升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先行区。打造高品质消费平台,集聚高品质消费资源,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增强主城都市区国际消费集聚辐射力。推动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建设商业商务中心区。发挥主城都市区带动功能,推进“一区”与“两群”对口协作,以产业带动、创新协同、改革联动为重点,促进“一区两群”在资源、市场等多领域对接协作。

专栏15  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重点

中心城区。发挥中心城区在全市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中的核心带动功能。渝中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江北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南岸区重点打造山水人文都市区、智慧创新生态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撑;九龙坡区重点打造国际商贸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沙坪坝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商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内陆开放展示窗口;大渡口区重点打造中心城区西南部新兴商贸流通中心和市级商业副中心;北碚区重点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展示区;渝北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支撑、内陆开放先行区;巴南区重点打造内陆南向开放高地、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聚集区、西部地区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两江新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重庆高新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智慧名城。

主城新区。提升主城新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璧山区重点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新门户”;江津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前沿阵地、特色消费聚集区、综合物流基地;长寿区重点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特色商贸物流基地;南川区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消费集聚区。支点城市:涪陵区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永川区重点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合川区重点打造渝西北重要的综合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消费服务中心;綦江区重点建设渝南黔北商贸物流中心、会展高地、全国电子商务强区、渝南开放新高地;万盛经开区重点建设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打造重庆国际物流枢纽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桥头堡城市:荣昌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重要商务中心和物流枢纽节点;大足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区域商贸物流枢纽;铜梁区重点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商务发展重要增长极;潼南区重点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物流节点。

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好“三峡牌”,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打造成为三峡库区商务发展重要承载地。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打通绿色产品产销链条,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整合三峡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建设康养消费、文旅消费、乡村休闲消费基地,增强绿色消费吸引力。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做大做强万州经开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提升开放平台辐射带动能力。承接主城都市区外贸产业转移,协同构建外贸优势产业集群。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郑万高铁等通道,推动国内国际贸易畅通。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万州、开州、云阳共同打造三峡库区商务发展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门户,支持“垫江—梁平”“忠县—丰都”“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片区商务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增强对三峡库区、川渝毗邻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16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发展重点

发挥万州对三峡库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牵引作用,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各区县协同发展。“万开云”板块:万州区重点打造三峡库区消费中心和开放门户;开州区重点打造区域性消费目的地和对外开放门户的战略支撑地;云阳县重点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区、高品质消费目的地和重庆东向开放桥头堡。垫江—梁平:垫江县重点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梁平区重点打造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和开放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丰都—忠县:丰都县重点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重要节点和全市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忠县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高地。奉节—巫山—巫溪:奉节县重点打造渝陕鄂交界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巫山县重点打造渝东鄂西区域性边贸中心、商文旅融合发展区;巫溪县重点打造秦巴山区商贸物流基地、消费目的地。城口县:发挥渝川陕门户优势,重点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秦巴地区特色边贸物流中心。

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文旅融合发展。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整合商文旅资源优势,协同联动发展,持续增强对武陵山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引领武陵山区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赋能商贸服务产业,培育文旅康养、绿色循环、生态产品等消费新增长点,支持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区域共用品牌运营服务中心,举办一批特色旅游节会,促进民族美食、服饰、歌舞等特色消费。利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综合交通网络和商贸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物流等特色物流,建设武陵山区特色产品共同配送中心,构建联结渝黔湘鄂的商贸物流集散地。推动开放发展,丰富开放功能,加大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开放力度,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出口,引领武陵山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商务发展格局,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区的商务发展带动能力,支持武隆、石柱、酉阳、彭水建成全市商务发展的重要节点。

专栏17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务发展重点

发挥“一心、一堡、四节点”在武陵山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的支撑作用。“一心”:黔江区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打造武陵山商贸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物流枢纽。“一堡”:秀山县建设渝东南桥头堡城市,重点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物流枢纽城市、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区域性消费目的地。“四节点”:围绕发挥节点城市作用,武隆区重点打造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世界知名旅游消费目的地;石柱县重点打造渝东南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全国生态康养消费目的地;酉阳县重点打造商文旅融合和康养度假基地;彭水县重点打造区域知名生态康养消费目的地。

第二节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

共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聚焦制度创新、改革赋权和经验推广,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共同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建立对外投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防控等领域协作,引导两地企业有序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川渝两地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平台建设合作,积极承接境外产业链转移。推动品牌会展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品牌。

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围绕川渝地域特色产品、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培育塑造川渝城市消费品牌,增强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协同建设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商圈和特色商业名镇,丰富消费促进载体,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能力。聚焦巴蜀商文旅体特色消费资源,联合打造消费精品体验线路、联动开展消费促进活动。

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两地商贸流通标准化,搭建一体联动、高效运行的供应链体系和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构建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完善跨省域市场保供合作机制,培育重点保供企业,共享市场监测信息,提升生产、运输、销售等协调保障能力。

促进重点区域互动协同。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夯实成渝主轴商务发展基础。推进渝东北、川东北商务一体化发展,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在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探索商务统筹发展机制,推动梁平、长寿、垫江、邻水、达川、大竹、开江共同开展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商务经济合作,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商务联动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商务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自贡、泸州、内江、宜宾、江津、永川、荣昌等区域商务联动融合。支持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打造区域商务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第三节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融入RCEP大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在巩固欧盟、日韩、美国等传统市场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引进项目,完善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全方位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为契机,联动长江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商务经济。发挥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转移集聚区。依托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渝鄂联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集聚国际消费资源、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国际旅游消费。加大与上海、浙江、湖北等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推动协同试验和系统集成,共同培育区域开放合作新高地。

深化与周边省市商务合作。强化主城新区与黔北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陕南鄂西地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湘西鄂西黔东北地区商务联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依托出海出境大通道,加强与关中平原、滇中、黔中等城市群互动协作,推动商务领域合作发展,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及区域内自由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发挥毗邻地区乡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商贸往来,深化互联互通,合力培育一批商贸物流基础条件好、合作潜力大的边贸集镇和物流节点。

第九章  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

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强化商务领域数字化新场景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化流通支撑体系,依托数字商务发展提升商务治理水平。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

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坚持国内国外、城市农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加大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力度,培育打造垂直平台、特色平台、区域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兴领域和高成长性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运营水平,打造一批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孵化中心、众创空间。发挥消费大数据作用,深挖重庆消费品工业潜力和优势,探索发展反向定制(C2M)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工业消费品网销品牌产品和生产基地,做大网货产品规模。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支持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和代运营等电子商务服务业。

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创建,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流通运行质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涉农经营主体积极拓展网上市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支持建设区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或区县特产馆。提升区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镇(村)服务站点公共服务能力。开展“数商兴农”行动,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挖掘农村地区生态价值和特色价值,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推进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公共海外仓服务,支持生产企业和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探索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种类。围绕满足海外需求,引导重庆优势产业企业开展定制化生产。加快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优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产业园及孵化基地,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

专栏18  电子商务发展项目

电子商务载体项目。打造提升重庆网商产业园、渝中数字商务产业园、重庆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园区、基地、楼宇等)50个以上。

农村电子商务项目。提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争取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县(升级版)15个以上。

网货基地项目。打造消费品网销基地和农产品网货基地15个以上。

第二节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商务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与商业商务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全面应用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渠道分销、物流仓储等环节,培育发展数字商务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消费场所、产业园区和平台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通商品产销信息通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发展。推动产学研有效衔接,探索构建数据驱动、平台支撑、产业融合的数字商务产业生态。建设重庆市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健全商务数据资源标准体系,促进商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有序开放,加快商务业务系统整合重构,实现商务数据一体化管理调用、业务系统一体化分析应用。

第十章  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对照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深化简政放权,建立商务领域行政权力事项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压减行政权力事项,探索向区县商务主管部门、重点开放平台放权赋权。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工作,推动部分“证照分离”改革措施在全市复制推广。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精简政务服务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第二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商务领域地方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组建商务领域专家、律师队伍,提高法律服务能力。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强成品油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商业单用途预付卡、平台经济、拍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管,探索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服务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第三节  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时发现并清理商务领域市场准入环节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推动实现“非禁即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贸易政策合规性审查等制度。推进贸易通关制度改革创新,强化国内国际通关协作,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增强行业协会和商会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商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信用审查程序、信用公示制度、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商务领域地方标准体系,推进商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第五篇  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商务发展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十一章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全市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商务发展形势、研究商务发展重大政策、推进商务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党组织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保障

加强规划有效实施的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确保落实重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节  加强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及试点示范项目,完善市、区县两级支持政策,进一步健全商务发展政策体系。整合商务领域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加大政策前期调查研究力度,增强政策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稳定性。健全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和优化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内容、范围和方式,提高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完善商务领域统计监测分析体系,研究优化消费、会展、外贸、外资、外经、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统计指标设置及统计办法。

第二节  加强项目保障

坚持以项目落实规划,重点围绕开放、消费、内贸流通等领域,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策划储备和统筹实施,发挥重大项目对商务发展的带动作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针对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探索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第三节  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培育发展商务领域大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效引导生产、推动内外贸融合的龙头企业。指导支持中小微商务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壮大中小微商务企业群体,增强商务发展活力。引导商务企业扩大外向度,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型开放主体。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渝设立功能总部、区域营运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及研发中心等。

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商务实训基地、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引导市内高校根据商务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商务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商务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设商务发展智库,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优化商务人才发展环境,推进落实人才政策。

第五节  加强风险防控

健全商务领域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建立贸易安全与产业损害、对外投资、市场供应、成品油流通等风险预警制度,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风险信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排查商务领域安全风险点,分级分类管控风险。构建风险处置机制,落实安全风险责任机制,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化解风险。推动完善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机制,提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意识和能力,全力做好重大贸易摩擦案件应对。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本规划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重庆主要能源、资源能承载规划实施。针对本规划实施可能出现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加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商务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商务经济体系。推进餐饮行业油烟排放治理,加强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成品油流通环境监管,有效防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促进商务领域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商务领域规划体系,做实商务领域专业规划、区县商务发展规划,确保商务发展规划任务精准落地。加强商务领域专业规划、区县商务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同。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衔接,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年度工作。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商务发展任务。完善评估体系,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二、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务发展。陈敏尔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塑造全方位开放新优势。唐良智市长要求,要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重庆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商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7.1%,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数量超往年总和。消费拉动作用巩固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全市商品年销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会展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持续优化。商务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商务行业发展痛点堵点问题不断破解。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编制《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坚定实施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战略,对加速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编制过程

市政府2019年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市商务委等部门历时近两年,完成了《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消费和开放发展整体部署,深度对接商务部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安排,充分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问策,面向社会开展“十四五”规划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性、实效性。《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四、政策的主要内容、核心举措、适用对象、执行标准以及注意事项

(一)“十四五”商务发展思路目标

《规划》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商务国际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推动重庆商务事业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规划》立足商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明确到2025年,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彰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任务

《规划》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方面,全面促进消费。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文化、旅游等五大名城,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激发商品消费、特色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细分消费等各领域消费活力潜力。创新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四大消费经济形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消费空间布局,提质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等消费平台,提升消费空间配套功能。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强化财税金融政策、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支撑。

另一方面,完善现代内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会展、社区商业等传统商业创新发展,深化内贸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完善商贸物流枢纽布局,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一区两群”商品交易市场布局,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能力。

2、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扩大产业开放,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强化开放通道经贸功能,提升完善开放平台体系,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壮大国际服务外包。加快货物贸易升级,推动贸易方式优化,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强化外商投资权益保护,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二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利用外资增强外贸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开展“以贸招商”,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强链行动,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三是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围绕金融、物流、数据、人才等领域,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优化区内产业布局,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完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统筹有力的管理模式。

3、优化完善商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商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商务发展,提升主城都市区商务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商务绿色发展,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文旅融合发展。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合作布局,共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联合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协同促进川渝重点区域互动协同,形成商务发展合力。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与周边省市和长江中下游城市商务联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大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力度,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运营水平,发挥消费大数据作用,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创建。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入推进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商业商务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商务发展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打造国际一流商务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务服务,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地方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贸易通关制度改革创新,增强商务行业自律能力,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市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作用,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党组织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化政策、项目、商务主体、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保障,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商务领域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商务领域规划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保障规划做深做实。

五、政策中涉及的关键词、专业名词解释

(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三)制度型开放:是指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是对新一轮高标准化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完善具有引领作用的先进制度安排。

(四)内外贸一体化:是指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实现内外贸管理制度的统一,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六、核心条款和解读

核心条款1:

标题: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内容: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引导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发展国际消费服务,全面提升重庆消费能级。

解读:

问: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举措有哪些?

答:2021年7月,重庆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之一。2021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重庆将以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和实施“十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提升重庆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突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重点实施国际消费资源集聚、渝货精品培育壮大、特色服务品牌塑造三大工程。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为重点,开展国际消费载体提质、数字消费融合创新、国际展会赛事提能三大工程。以建设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实施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工程和消费促进机制强化工程。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关键,推行国际通道能级提升和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两大工程。

核心条款2:

标题: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内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以推动运输、数据、资金、人员流动便利为方向,持续扩大物流、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电信、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解读:

问:重庆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202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重庆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并同意《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聚焦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围绕科技服务、商业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力服务、电信服务等7个领域,支持重庆开展86项改革任务,部分任务是首次在渝实施、首次在中西部甚至全国突破的创新政策。例如,在科技服务领域,首次在重庆允许科研人员获得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在商业服务领域,提出立足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开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创新试点,优化进口货物分送集报的贸易便利化流程,这将大幅降低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

核心条款3:

标题:与四川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内容:共同争取两地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积极开展川渝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

解读:

问:川渝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主要从哪些领域开展合作?

答: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将建立协同机制,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共同在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联动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合力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协同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1

《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插图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重庆市政策

重庆市政策频道,专属于重庆市的政策发布与转载。

为您推荐

商务部等9单位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

商务部等9单位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

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二手车出口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二手车出口工作的通知

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第八批拟支持名单公示

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第八批拟支持名单公示

市商务委关于公布第一批上海市促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名单的通知

市商务委关于公布第一批上海市促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名单的通知

2023年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专业服务机构动态评估结果公布

2023年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专业服务机构动态评估结果公布

关于市商务委和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本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关于市商务委和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本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商务委关于印发《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上海市商务委关于印发《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3年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综合平台)商贸领域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3年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综合平台)商贸领域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2023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政府网站工作年报

2023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政府网站工作年报

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第七批拟支持名单公示

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第七批拟支持名单公示

商务部等10部门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

商务部等10部门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

商务部公告2024年第1号 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装入200升以下容器的蒸馏葡萄酒制得的烈性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公告

商务部公告2024年第1号 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装入200升以下容器的蒸馏葡萄酒制得的烈性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公告

商务部、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

商务部、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

省商务厅关于虞佳伟等同志晋升职级的通知

厅机关各处室,中心、所: 经研究决定:虞佳伟、吴建每同志晋升为二级主任科员。 省商务厅关于虞佳伟等同志晋升职级的通知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外资工作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

江西省商务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汽车流通领域联合抽查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商务局、赣江新区开放发展局: 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江西省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

从事拍卖业务许可公示

  行政相对人名称:江西信联拍卖有限公司 许可证编号:3603401100002023 许可日期:2023年1...

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注销公告(2023年第2号)

无锡市苏锡燃化加油有限公司(苏锡燃化加油点)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事项注销申请已受理,根据《江苏省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江...

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事项变更公告(2023年第14号)

  江阴市比图加油有限公司提出的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事项变更申请已受理,根据《江苏省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江苏...

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事项变更公告(2023年第15号)

江阴市长丰加油有限公司提出的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事项变更申请已受理,根据《江苏省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江苏省成品油流通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