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慧课堂” 读懂“教育之变” ——数字化赋能我省教育扩优提质

教育之变,可以从课堂出发。

教育之变,可以从课堂出发。

比如,让“粉笔+黑板+教材”的教学“三大件”,升级为“电子白板+投影仪+台式电脑”的教学“新三大件”,再转换到“登‘云’上‘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课堂”。

“智”在何处?“惠”及何人?

我省近年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给出了答案:一方面,面向教师和学生,促进“教”和“学”提质效;另一方面,面向不同的学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通共享;总而言之,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个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课桌上不放书本和笔盒,那放啥?

“放着平板电脑和触屏笔。”庆阳市西峰区团结小学四年级学生孙欣悦说。

她描述道,“数学课上,‘平行’‘垂直’‘相交’等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再是书页上的概念,老师引导大家在平板电脑上画一画、比一比,很快就可以理解、记住。”

有学生没有听懂、画得不对,怎么办?该校教师李静笑着告诉记者,根本不用担心,“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打草稿也好,做测验也罢,相关数据都可以汇总到智慧教育平台,进行统计分析。”

“借此,我们能够不漏一个学生,及时掌握所有人的课堂学习状况。根据学情,随时调整可以‘一笔带过’和需要‘反复强调’的知识点。”李静补充,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还可以做到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数据以学定教,分析学生课后作业数据进行指导。

在我省,这样的“智慧课堂”有213个。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自这些“智慧课堂”开始。而这些“智慧课堂”,“生长”于“肥沃”的智慧教育平台。

近几年,我省推进全省智慧教育平台一体化发展,不断丰富省平台应用和资源,实现了9个市州平台与省平台的对接,让省平台更好地成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地方的延伸和补充。并基于甘肃教育数字基座,使得3个市州平台实现了与国家、省平台的互通互联。

现如今,应用智慧教育平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互动教研等,已成为我省学校教师工作的常态。课堂内外,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精准“画像”,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024年,我省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的9个试点省份之一。”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综合发展科科长吕姝丽介绍,以此为契机,我省先后认定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2个、标杆校79所,正在培育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11个、标杆校201所……

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的建设与发展,正是通过教育数字化,探索提升我省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载体。

“老师自己不学习、不成长,咋帮助学生们发展进步?”定西市岷县第四中学青年教师折晓菊在智慧教育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教师们。

“教育数字化,老师们也是受益群体。我们的课堂得以重塑。”折晓菊认为。

经过几年努力,岷县15所项目学校的500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等国内名校的名师建立了数字化师徒关系,远距离但高密度地共同开展教学“研与评”工作。

包括岷县,我省共有20个县区在行动:2024年第二季度起,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和应用,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县域教师专业发展”试点工作。

近2000名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具有一定数字素养、熟悉智慧教育平台操作的教师,学习如何深度应用“AI课堂分析”等,以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研模式。

让老师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一个平台,正在全力实现这两个目标。

一根网线,串起城乡课堂

不起眼的泥巴,能玩出什么花样?

可以捏成工具、玩具,甚至是艺术品……前不久,定西市岷县西城区小学教师王惠通过“专递课堂”,同时为岷县西城区小学、岷县十里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上了一节泥塑美术课。

王惠所展示的捏、揉、搓等泥塑技法,全面、生动地呈现在讲台上、屏幕中。

“我以为,‘美术’就是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想到,屋外头的泥巴也可以是‘美术’,真是好玩又有趣!”岷县十里镇中心小学学生陈嘉辉重新认识了美术课。

惊喜发现:一根网线,网线两端,是同样优质的教学资源。

实践证明:教育数字化,能够有效助力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岷县建立了城乡联盟授课模式,共计建成‘专递课堂’120个,让农村学生享受和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同时,我们学校薄弱学科教师与岷县西城区小学对应学科教师实现结对,让农村学校教师掌握城区学校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岷县十里镇中心小学校长吴朝明说。

过去有段时间,不少学生进城上学。现在,全省开设“专递课堂”“云端名校”“名师工作室”等,根根网线连接城乡,资源下行加速共享,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2024年9月‘云端学校’上线,目前入驻授课学校890所,完成授课数量近6万节;全年共建设名师工作室378个。”吕姝丽说。不仅如此,“专递课堂”还多了高校师范生的身影。

“校地密切合作,给足高校师范生各显其能的机会,让他们也走上‘专递课堂’的讲台,在‘云端’助力农村学校从‘开齐课’到‘开好课’。”吕姝丽补充说。据统计,当前,“专递课堂”覆盖了全省18个县区的341所中小学,上课学生达到50.46万人次。

显而易见,接通这“一根网线”意义重大。要怎么做?

“3年时间,我们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升级改造全光校园网,达成‘万兆到校、千兆到桌面’的目标,建成具备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的录播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平板智慧教室等。”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校长李栋说。

放眼全省,为做好教育专网建设,省财政投资近2400万元,着力推动省内教育专网骨干网、市州县区城域网、校园网全面贯通,实现万兆到市州县区、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目标,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进展喜人:我省教育专网省级核心节点已完成建设,市州教育城域网核心节点建设完成14个,县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完成72个……

2024年12月底,在教育部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上,我省总结展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成效,可圈可点。

鉴往知来,再启新程。“会议提出,2025年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对此,我省准备好了。”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信心十足,“今后,我们将全力推进国家平台应用,加快探索数字教育甘肃经验和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数字中国贡献更大力量。”(记者苏家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中企查策立场,中企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甘肃省政策

甘肃省 “代众查策小助手” 专线:0451-81320128转807 邮箱:daizhongshangdazhongchua@lr5.cn

为您推荐

甘肃“1+2模式”集中展示文化成果及特色美食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我省将以“1+2模式”全景式展现全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丰硕的文化发展成就,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兰州牛肉面、天水麻辣烫等甘肃美食。

增速全国第二 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阔 ——透视一季度甘肃外贸进出口强势增长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增长的数据充分印证着甘肃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

让营商环境更优 让经营主体无忧

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季度,全省加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再优化,助推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第五届鲁企走进甘肃·临夏投资洽谈会启动仪式举行

4月23日上午,第五届鲁企走进甘肃·临夏投资洽谈会暨协作帮扶促消费、促就业、助力乡村农文旅发展专项工作启动仪式在临夏州举行。会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会见了参会嘉宾。副省长王钧出席启动仪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