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30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诚信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打造“诚信甘肃”,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管理的总体思路,把握严格依法依规、准确界定范围、确保过惩相当、借鉴先进经验的原则,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支撑“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有力信用支撑。

二、科学界定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和程序

(一)明确界定纳入范围。公共信用信息实行目录制管理。目录分为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由省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家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编制时征求各市(州)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法律服务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意见,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实行动态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严格规范认定依据。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等(以下统称行政机关)认定失信行为,必须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包括:生效的司法裁判文书和仲裁文书、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决定文书,以及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规定可作为失信行为认定依据的其他文书。行政机关认定失信行为后应当如实记录失信信息,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将认定的失信信息归集至省、市(州)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规范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

(三)规范共享范围和程序。严格按照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明确的范围,依法依规共享公共信用信息。可共享数据由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负责采集并及时、准确、全面归集至省、市(州)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一口采集、充分共享”。推动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以及相关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四)依法依规确定公开范围。要严格按照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明确的公开范围执行。公共信用信息公开不得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开个人相关信息的,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命令作为依据或经本人同意,并进行必要脱敏处理。(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加强公开渠道统筹管理。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或其他有关规定,在本部门门户网站、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其他指定的网站公开相关信息。对于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以下简称“双公示”)要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和“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依据“双公示”数据标准,在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并归集至省、市(州)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甘肃)”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要按照有关规定,将所归集的应当公开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公开,并与公共信用信息认定部门公开的内容、期限保持一致。(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四、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和程序

(六)严格限定设列领域范围。设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领域,必须以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为依据,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增加或扩展。设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范围,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的相关规定,限制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公信力、拒不履行国防义务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七)严格规范认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以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形式确定,或者由国家相关领域主管(监管)部门以部门规章形式确定。各市(州)、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按照地方性法规规定执行。(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八)严格履行认定程序。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进行认定。在认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决定的事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当予以核实并在规定时限内反馈结果。将市场主体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应当由认定部门依托相应的行政决定文书,载明事由、依据、失信惩戒措施提示、移出条件和程序以及救济措施等,必要时也可由认定部门单独制作认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决定文书。(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九)依法确定惩戒措施。失信惩戒措施实行清单制管理。清单分为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由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依据地方性法规制定,列明惩戒的具体事项、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主体、实施依据等内容,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实行动态管理。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等惩戒失信主体。(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确保过惩相当。按照合法、关联、比例原则,依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根据失信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轻重适度的惩戒措施,防止小过重惩。任何部门(单位)不得以现行规定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不足为由,在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规定外增设惩戒措施或在法定惩戒标准上加重惩戒。(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六、健全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十一)建立健全修复机制。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不可修复的失信信息外,失信主体按要求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均可申请信用修复。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建立的信用修复机制及制定的具体规定和《甘肃省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的信用修复方式和程序,及时受理失信主体提出的修复申请,对符合修复条件的,要及时将其移出严重失信主体,终止共享公开相关失信信息,或者对相关失信信息进行标注、屏蔽或删除。(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二)提高信用修复效率。加强信用修复信息共享,加快建立完善协同联动、“一网通办”机制,切实解决“信用修复难”问题。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与“信用中国(甘肃)”网站信用修复结果互认。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以及省、市(州)信用平台和网站管理机构,应当明确专门人员负责信用修复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符合条件的信用修复申请,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申请信用修复的主体收取费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七、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十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省、市(州)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要建立完善信息查询使用登记和审查制度,明确信息查询使用权限和程序,防止信息泄露,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对故意或因工作失误泄露信息的,要依法依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严肃查处泄露、篡改、毁损、窃取信用信息或利用信用信息谋私等行为,严厉打击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名义非法收集、买卖信用信息的违法行为。(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四)加大个人隐私保护力度。各市(州)、各有关部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最小化原则,严格按照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收集使用个人信用信息,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本人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强制授权或一次授权终身收集使用个人信用信息。加大对非法获取、传播、利用以及泄露、篡改、毁损、窃取、出售个人信息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相关部门要对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移动应用程序运营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严格规范其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和公开个人信息等行为。(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八、着力加强信用法治建设

(十五)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甘肃省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各市(州)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把贯彻落实好《条例》与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条例》落地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在各个领域专业专项法规中,完善信用立法的内容,推动更多信用措施进入行业、地方权限内的相关专项立法。(省司法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十六)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严格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范围,严格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工作,依法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运行。对未成年人失信行为、受自然灾害或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导致的失信行为以及非主观故意、轻微失信行为,应宽容审慎进行认定、记录和惩戒。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依法依规保护信用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依法依规保护各类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别负责)

九、加强组织实施保障

(十七)提高思想认识。各市(州)、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本实施意见,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着力提升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依法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十八)落实主体责任。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本行业信用监管主体责任,负责推动本部门、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做好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工作;根据履职需要,制定出台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政策措施,扎实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充实人员力量,对本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规范指导。

(十九)强化追责问责。对在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省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外违法违规记录、共享、公开信用信息,在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和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外违法违规实施惩戒措施,以及不按标准和程序擅自认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不按规定及时办理信用修复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二十)认真清理规范。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已出台的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失信约束措施进行梳理评估,对不符合《指导意见》和本实施意见要求的要及时规范,对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或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支撑的失信约束文件要立即停止,确保各项失信约束措施依法合规。

(二十一)加强宣传解读。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通过本级政府网站、信用网站、部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和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和培训,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守信、合法用信、修复失信。鼓励各类媒体积极深入报道诚信典型,开展舆论监督,倡导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作用,及时阐释和解读信用政策,积极回应各界关切,强化正面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甘肃省政策

甘肃省 “代众查策小助手” 专线:0451-81320128转807 邮箱:daizhongshangdazhongchua@lr5.cn

为您推荐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开展民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开展民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 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 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印发《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 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印发《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 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

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3月7日,兰大一院成功举办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甘肃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巨有谦,甘肃省科协副主席毛曼君,兰州大学副校长、第一医院院长李汛,兰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建民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

市科技局、市妇联联合走访慰问我市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市科技局、市妇联联合走访慰问了我市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张玉兰、西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继、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亚、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井彩巧、兰州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滕瑞菊、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玉瑾,向她们致以了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对她们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做出的卓越,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此次走访慰问,有科研“新四军”代表,有省级科研力量代表,也有市属科研力量代表,是市科技局统筹全域科技人才资源,合心合力强省会、同心协力强科技的生动写照。

市科技局召开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会

起步即冲刺,实干开新局。3月5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建民主持召开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会,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班子成员、相关业务科室同志参会。                                                                                    

兰州市科技局完成兰州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推荐入库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根据《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配备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的通知》要求,兰州市科技局积极开展兰州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推荐入库工作。

兰州市12项强科技行动重点指标全面完成

观澜新闻客户端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文/图)“2023年,我们聚力推动创新指标大幅提升。12项强科技行动重点指标全面完成,重点科技工作完成情况居全省第2位。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81.38%,较上年提高2.5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43%,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4家,较上年增长19.7%,占全省45%以上。兰州在全国20个创新策源地中排名第17位,在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中排名第82位,创新能级持续跃升。”这是3月1日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上,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透露的好消息。

第3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兰州赛区活动成功举办

3月2-3日,由兰州市科协、兰州市教育局、兰州市科技局、共青团兰州市委、兰州市妇联共同举办的第3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兰州赛区活动在兰州东方中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市8个县区173所中小学校、350支参赛队伍的近千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兰州赛区比赛。

甘肃农业招商引资推介洽谈会在广州举行

3月9日,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洽谈会在广州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超出席签约仪式。此次活动,甘肃与广州粤旺、乐禾食品、深圳农投等企业现场签约项目28个,签约额38.41亿元。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投资兴业的“广袤沃土”。

描绘蓝图开新局 深耕陇原促发展 ——国开行甘肃分行持续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并明确要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始终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质效。2023年,该行坚持平衡好发展和安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助力全省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织密、制造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白银电商促消费实现“开门红”

日前,白银市2024年“新春焕新·网上年货”节落下帷幕。记者从白银市商务局获悉,白银市40余家企业在为期1个月的年货节中,线上销售额达到1767万元,较上年增长38.7%,成功实现今年电商促消费“开门红”。

破局立新强基础 聚力赋能促提升 ——庆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3年,庆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主线,建机制、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席全国两会的在甘全国人大代表、住甘全国政协委员及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结合甘肃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财政资金助力我省文旅产业大发展

2023年,省财政会同省级业务部门紧盯中央政策导向和资金安排,加强协同联动,全年共争取中央文化领域转移支付资金15.29亿元,较2022年增加1.81亿元,增长13.4%。

全省172家家政企业入驻甘肃省家政服务行业诚信平台

家政服务平台是消费者选择家政人员的好帮手。2020年,在省商务厅的支持指导下,省家庭服务行业协会打造了甘肃省家政服务行业诚信平台,目前全省共有172家家政企业入驻平台,27752名家政从业人员信息录入平台,为消费者选择家政服务人员提供便利。

甘肃文旅网红创作大会(陇南站)即将启动

有创意,你就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由省文旅厅主办,陇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县县政府协办的甘肃文旅网红创作大会(陇南站)活动将于2月24日至28日在文县举办,助力“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文旅诗会系列展演活动,宣传甘肃悠久历史文化和多彩自然风光,让“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热度不减,为2024全年文旅市场爆火造势。

甘肃积极谋划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

记者从2月21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特别在氢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

返回顶部